李子勛重新解讀心理咨詢
2014-12-01 來源: 瀏覽次數:0
李子勛接受了《新世紀》周刊專訪,以他17年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經歷,講述他對心理咨詢和心理學的認識。
心理痛苦的根源是信息的擁塞或文化重壓
新世紀:你如何理解心理學上的痛苦?
李子勛:心理學是這樣的,每一個人可能都有一個核心概念,讓自己陷入了困境。我理解的心理痛苦,并不是你得了什么病,而是我們在社會文化的內化過程中,認知不恰當地對現實的解讀,或者某種核心的文化觀念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影響或限制,讓我們產生了一個痛苦。
心理學上的痛苦,不是軀體痛苦,但它會引發軀體痛苦。心理痛苦在真實上還是當事人內心缺少一種對信息綜合的能力。他只接受了某種信息,而拒絕其他信息的時候,他就塞車,就像西直門橋,當所有的信息都經過一座橋的時候,這個人就處理不了,就堵在那了,出現了痛苦、煩惱。但是如果把西直門修了很多橋,四通八達,也就是我們在處理觀念系統的時候,我們內心有多種概念系統,或者觀念,那么我們在處理信息的時候,就會讓信息通暢,這些信息就不會在內心產生糾結,或者堆積。信息的擁塞,或者是文化觀念的重壓,才是心理痛苦的根源。
新世紀:那么,心理醫生的作用是不是給來訪者內心架設很多的橋?
李子勛:不,我們不給他架設橋,我們是使來訪者內心,自己去建構。比如你為一件事情煩惱,我會問,這件事你的同事會怎么看,你的媽媽會如何判斷,如果來了一個老外,和你一樣的年齡,遇到同樣的事情,他會痛苦嗎?來了一個外星人,看到你的故事,他的感受會怎樣。如果有一個人,你認為他的看法和你不一樣,我就會問,為什么,你能理解他嗎?這就是來架橋,但是這個橋是你自己架的,不是我給你架的。
新世紀:也就是說,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來訪者知道了一個問題的多種思考方式。
李子勛:甚至一件看起來不好事情,反倒是好事情,就像塞翁失馬,你怎么知道它最終不是一件好事情呢?但是人們往往會因為高度關注一個痛苦,而使自己變得狹隘和盲目。心理治療師就是把你的視域重新打開,讓你重新帶著好奇的心,去看待自己。這個時候,只有你把自己治療好了,這才是心理治療。
新世紀:為什么說心理痛苦是由文化造成的?
李子勛:比如現在國際上提到的精神分裂分析,就談到人的欲望是流動的,而且是不可跨越的,我們的分裂是文化造成的。是我們從小就接受了一種分裂的文化,讓我們的內心處在沖突中。如果在你小時候,沒有人說你優點是什么,缺點是什么,也沒有人告訴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也沒有任何文化導向說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那你不會有內心痛苦,你不會有精神分裂。我們內心的痛苦是分裂的文化帶來的。
心理痛苦是在我們的認知體系和文化描述體系下衍生的,但事實上,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病,它是在執著與妄念下產生的一個虛幻的情緒障礙,一種內在的情緒。但這種情緒,對于心理治療師而言,我們會超越疾病判斷體系,在人性層面,幫助當事人擺脫這樣的痛苦。
心理醫生的能力在于發現來訪者的動力和資源
新世紀:心理醫生怎么幫助來訪者擺脫內心痛苦?
李子勛:我們首先提供了一個談話的機會。有一個人,用完全接納的方式來聽他傾訴,讓他闡述痛苦,而且給他回應。我的這個回應,讓他感覺到我在關懷他,F在的心理治療,更多的是關懷,就是我很關心你。
新世紀:但是這一點,其他人好像也可以做到。
李子勛:其他人勸,通常是用自己的心去勸,自己怎么認為,就怎么用自己的話去勸,但心理咨詢師是中立的,是沒有偏見的。我不會對第三者,或者別的人做評價,也不會用回應去確認什么。我們只會讓他感覺到,難道我們說得不對嗎?為什么心理醫生沒有回應我?我們就是一面鏡子,我們的內心是空的。
新世紀:那么你們能做到什么?
李子勛:我們的能力在于發現來訪者的動力和資源。動力就是改變的欲望還是不改變的欲望。比如有個孩子想來看病,但他更想留在家里打電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讓他意識到,其實他的病,就是為了留在家里打電腦。但是這個話是他自己說出來的,我們絕不會說。但是我們會巧妙地提問,或引導他,讓他把自己內在東西的表述出來。當他自己說出來,他就會愣住,那么接下來的談話就會出現變化。意識到他無意識的用疾病合理化在家玩游戲的行為,改變的動力就會加強。同樣,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疾病的擔心變弱了,促進孩子康復的欲望也加強了。要改變孩子,我率先會改善家長與孩子的關系,通過尋找有效的家庭互動方式來促使孩子的正面行為。別以為心理治療師一上來就要解決他的核心問題,我可能會回避直接討論病情,把注意力放在生活或親子關系的細微層面,改變從細微的地方開始,像蝴蝶效應。
新世紀:為什么不做大的干預?
李子勛:癥狀有時隱含著某些家庭功能,構成一種關系平衡,大的改變,有時會讓當事人或家庭冒更大的風險。因為每個心理治療師不可能了解當事人生活處在一個什么情景下。他對故事的描述和解讀,會有一個核心的東西在影響他,他會把所有的情節都按照這個核心的東西來編排,這構成了他故事的主流布局。因此,他對他故事的解讀是非常片面的,而且他的認知,也會受到他情緒的影響。所以你再利用他的故事去分析是不準確的,你不可能分析出什么來。
心理治療師聰明就在這一點上,他不那么相信語言,他更相信當事人敘述故事的方式。你講的內容我不太關心,但是你講故事的方式,你用的詞匯,你的布局,和你的內在邏輯,我是很關心的,我是要來干擾甚至顛覆的。來了一個人,當他說他的痛苦的時候,我是不怎么回應他的,但是我會選擇他語言中的敏感點,我會通過提問從當事人心中找到一些相反的信息來削弱他建構的理由,使當事人不得不重新組織他的故事。心理學的提問是非常講究的,我們的每一個提問都會突破他原有的故事結構。當他來的時候,帶著一個故事,走的時候,內心的故事已經大大改變了,可能從一個消極的故事,變成了一個積極的故事。但是我沒有改變他,是他重新提取了他的生活事件,把故事改變。
心理痛苦的根源是信息的擁塞或文化重壓
新世紀:你如何理解心理學上的痛苦?
李子勛:心理學是這樣的,每一個人可能都有一個核心概念,讓自己陷入了困境。我理解的心理痛苦,并不是你得了什么病,而是我們在社會文化的內化過程中,認知不恰當地對現實的解讀,或者某種核心的文化觀念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影響或限制,讓我們產生了一個痛苦。
心理學上的痛苦,不是軀體痛苦,但它會引發軀體痛苦。心理痛苦在真實上還是當事人內心缺少一種對信息綜合的能力。他只接受了某種信息,而拒絕其他信息的時候,他就塞車,就像西直門橋,當所有的信息都經過一座橋的時候,這個人就處理不了,就堵在那了,出現了痛苦、煩惱。但是如果把西直門修了很多橋,四通八達,也就是我們在處理觀念系統的時候,我們內心有多種概念系統,或者觀念,那么我們在處理信息的時候,就會讓信息通暢,這些信息就不會在內心產生糾結,或者堆積。信息的擁塞,或者是文化觀念的重壓,才是心理痛苦的根源。
新世紀:那么,心理醫生的作用是不是給來訪者內心架設很多的橋?
李子勛:不,我們不給他架設橋,我們是使來訪者內心,自己去建構。比如你為一件事情煩惱,我會問,這件事你的同事會怎么看,你的媽媽會如何判斷,如果來了一個老外,和你一樣的年齡,遇到同樣的事情,他會痛苦嗎?來了一個外星人,看到你的故事,他的感受會怎樣。如果有一個人,你認為他的看法和你不一樣,我就會問,為什么,你能理解他嗎?這就是來架橋,但是這個橋是你自己架的,不是我給你架的。
新世紀:也就是說,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來訪者知道了一個問題的多種思考方式。
李子勛:甚至一件看起來不好事情,反倒是好事情,就像塞翁失馬,你怎么知道它最終不是一件好事情呢?但是人們往往會因為高度關注一個痛苦,而使自己變得狹隘和盲目。心理治療師就是把你的視域重新打開,讓你重新帶著好奇的心,去看待自己。這個時候,只有你把自己治療好了,這才是心理治療。
新世紀:為什么說心理痛苦是由文化造成的?
李子勛:比如現在國際上提到的精神分裂分析,就談到人的欲望是流動的,而且是不可跨越的,我們的分裂是文化造成的。是我們從小就接受了一種分裂的文化,讓我們的內心處在沖突中。如果在你小時候,沒有人說你優點是什么,缺點是什么,也沒有人告訴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也沒有任何文化導向說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那你不會有內心痛苦,你不會有精神分裂。我們內心的痛苦是分裂的文化帶來的。
心理痛苦是在我們的認知體系和文化描述體系下衍生的,但事實上,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病,它是在執著與妄念下產生的一個虛幻的情緒障礙,一種內在的情緒。但這種情緒,對于心理治療師而言,我們會超越疾病判斷體系,在人性層面,幫助當事人擺脫這樣的痛苦。
心理醫生的能力在于發現來訪者的動力和資源
新世紀:心理醫生怎么幫助來訪者擺脫內心痛苦?
李子勛:我們首先提供了一個談話的機會。有一個人,用完全接納的方式來聽他傾訴,讓他闡述痛苦,而且給他回應。我的這個回應,讓他感覺到我在關懷他,F在的心理治療,更多的是關懷,就是我很關心你。
新世紀:但是這一點,其他人好像也可以做到。
李子勛:其他人勸,通常是用自己的心去勸,自己怎么認為,就怎么用自己的話去勸,但心理咨詢師是中立的,是沒有偏見的。我不會對第三者,或者別的人做評價,也不會用回應去確認什么。我們只會讓他感覺到,難道我們說得不對嗎?為什么心理醫生沒有回應我?我們就是一面鏡子,我們的內心是空的。
新世紀:那么你們能做到什么?
李子勛:我們的能力在于發現來訪者的動力和資源。動力就是改變的欲望還是不改變的欲望。比如有個孩子想來看病,但他更想留在家里打電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讓他意識到,其實他的病,就是為了留在家里打電腦。但是這個話是他自己說出來的,我們絕不會說。但是我們會巧妙地提問,或引導他,讓他把自己內在東西的表述出來。當他自己說出來,他就會愣住,那么接下來的談話就會出現變化。意識到他無意識的用疾病合理化在家玩游戲的行為,改變的動力就會加強。同樣,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疾病的擔心變弱了,促進孩子康復的欲望也加強了。要改變孩子,我率先會改善家長與孩子的關系,通過尋找有效的家庭互動方式來促使孩子的正面行為。別以為心理治療師一上來就要解決他的核心問題,我可能會回避直接討論病情,把注意力放在生活或親子關系的細微層面,改變從細微的地方開始,像蝴蝶效應。
新世紀:為什么不做大的干預?
李子勛:癥狀有時隱含著某些家庭功能,構成一種關系平衡,大的改變,有時會讓當事人或家庭冒更大的風險。因為每個心理治療師不可能了解當事人生活處在一個什么情景下。他對故事的描述和解讀,會有一個核心的東西在影響他,他會把所有的情節都按照這個核心的東西來編排,這構成了他故事的主流布局。因此,他對他故事的解讀是非常片面的,而且他的認知,也會受到他情緒的影響。所以你再利用他的故事去分析是不準確的,你不可能分析出什么來。
心理治療師聰明就在這一點上,他不那么相信語言,他更相信當事人敘述故事的方式。你講的內容我不太關心,但是你講故事的方式,你用的詞匯,你的布局,和你的內在邏輯,我是很關心的,我是要來干擾甚至顛覆的。來了一個人,當他說他的痛苦的時候,我是不怎么回應他的,但是我會選擇他語言中的敏感點,我會通過提問從當事人心中找到一些相反的信息來削弱他建構的理由,使當事人不得不重新組織他的故事。心理學的提問是非常講究的,我們的每一個提問都會突破他原有的故事結構。當他來的時候,帶著一個故事,走的時候,內心的故事已經大大改變了,可能從一個消極的故事,變成了一個積極的故事。但是我沒有改變他,是他重新提取了他的生活事件,把故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