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生源爭搶大戰 回歸教育教學本真
2018-04-27 來源: 瀏覽次數:0
在工業生產上,原材料的質量對產品的質量至關重要,“做榔頭的鋼,做不了刀片!彼,生產者對優質原材料的競爭極為普遍。多年來,這種競爭已經蔓延到教育當中,演變為學校對優質生源的爭搶,并在普通高中學校之間愈演愈烈。中考前后,“外市與本市爭,市里與縣里爭,重點與非重點爭”爭搶優質生源的大戰不斷上演,導致優秀教師、優秀學生向少數“超級中學”集中。普通高中“馬太效應”明顯,破壞了教育的均衡發展和生態環境。
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確實是影響教育教學過程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但學生不同于工業生產線上的原材料,學生是“活的因素”“人的因素”,以自己的思想和主觀能動性直接并全程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而原材料在工業生產中,只是個被加工的“死的因素”“物的因素”。所以,教育不是也不應當是來料加工,教育過程和質量不應當過度關注所謂生源質量。
首先,教育過程是人的成長過程。學生在身心發展、家庭背景和社區環境等基礎條件方面存在差異,在智力方向、學習基礎和學習風格等與學習直接相關的因素方面也存在差異,教育教學就是應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爭搶高分生源而教,折射出來的是錯誤的教育質量觀。產品質量都有以數字定義的標準,人們往往以符合數字標準的產品數量來評價生產者和生產過程。然而,教育不能像工業生產那樣癡迷于數字。盡管教育中的確存在許多需要量化的東西,但同樣廣泛存在著難以量化甚至不能簡單量化的東西。雖然考試和體格測試中的數字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說明學生在智育和體育方面的成長狀況,但德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就很難簡單地通過數字來評價。爭搶優質生源,“掐尖”高分考生,僅以考試分數來選擇學生,違背了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違背了教育教學應當促進每個學生成長的本真。
其次,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其核心是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資源,在教育過程中被平等對待,等等。而爭搶高分生源而教,本質上是選擇性地偏好某類學生和具有某種才干的學生,向少數學生傾斜優質教育資源。研究表明,家長的職業、學歷和收入水平對子女的學業成績及普通高中的入學機會存在有顯著性影響?梢,優質生源背后往往是優越的家庭經濟社會地位和社會階層。爭搶優質生源,“掐尖”高分學生的招生行為,使教育成為固化社會不平等的“幫兇”。一些學校以“優厚待遇”動員中考高分學生第一志愿報考本校,不僅免除學費,還許以豐厚的獎學金。通過引進的高分學生維持“超級中學”的高分神話和高考奇跡,博得社會上的美譽,來吸引大量錄取分數線下的學生慕名前來繳納高額費用。這對于高分和低分學生都有失公平,如果不稀釋高分學生希望享受的優質教育資源,就會使低分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希望落空。
再次,特色辦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狀況沒有改變,究其原因根本的在于各學校浸淫于應試教育之中。應試教育下的學校辦學以中高考為指揮棒,學校的各項工作和舉措都服從于中高考,服務于中高考。這種考試導向的辦學,自然而然地只是停留在課程教學層面,教育教學的效果也只是著眼于課程考試的分數。學校之間的辦學差異也只能是體現在學生考試分數的結構和分布上,所以各學校熱衷于高分神話和高考奇跡。我們提出辦素質教育這么多年,總的來說依然是在應試教育的框架體系下辦素質教育,學校怎么可能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呢?素質教育要求以人的成長為中心,教育教學要圍繞人的發展過程而不是終結性的評價。如果我們從學生出發,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就應當關照到學生作為個體人的特殊性,并為他們的素質生長提供適切的教育,學校的辦學特色就自然而然形成。把主要精力放在跨區域“掐尖”高分生源上,就是以分數為本的教育觀,應當回歸到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教育應當是為人的發展而不只是為了分數的穩定和提高。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對違規跨區域招生和“掐尖”行為從范圍、時間、措施和后續學籍辦理等方面規定了綜合治理,這些規定再次重申了教育行政部門對規范招生的決心。然而,從教育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本真上看,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事,家庭和社會的力量也應當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因此,更新家庭和社會對教育本質的理解,更新家庭和社會的成才觀,是一項更基礎性的工作。
(王梅霧,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家校合作中心主任)
編輯:盧坤霞 審核:羅運鋒